从“教学相长”到“自我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认知跃进
雷成耀;谢润娟;“教学相长”本义指向教师个体“教”与“学”行为的互动,“教”与“学”统一于教者的“学”这一整体,旨在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当代教育生态下,“自我更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适应和内生自觉,从“经验依赖”走向“自我迭代”,旨在实现自我超越。“学—知不足—自反”促进教师认知的跃进,“教—知困—自强”实现教育实践的反哺。从“教学相长”到“自我更新”,是教师从经验互促迈向自觉革新的专业发展的认知跃进。
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变迁分析——基于多源流理论视角
王大磊;谢梦园;基于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变迁大致经历了以追求数量和质量为目标的探索发展时期、以学历达标和教学过关为主线的恢复发展时期、以继续教育和素质教育为指引的持续发展时期和以科学专业和精准创新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时期。基于多源流理论视角,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变迁逻辑具有如下特点:问题源流揭示中小学教师培训领域的实践困境,成为政策变迁的内在驱动力;政治源流依托党和国家战略导向,为政策变迁提供稳定的政治生态支持;政策源流汇集多方政策建议,形成可靠备选方案,为政策变迁提供合法性依据;三流耦合,推动政策之窗开启。优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应锁定问题源流,精准识别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变迁中的问题;把握政治方向,坚持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育人价值取向;丰富政策源流,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政策整合体系。
高校教师协同育人能力提升的三维进路:显性化、专业化及群体化
罗亚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升高校教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力,是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关键。文章构建了高校教师协同育人能力“思想显性化-能力专业化-行为群体化”三维分析框架:通过显性化课程育人价值,强化教师的德性人格认知,重塑教学活动的道德属性;依托浸润式转化,双向式演进及开放式创新的教学范式革新,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协同能力;构建教师群体协同文化实现课程育人从个体实践向团队协作的跃升,强化高校教师协同育人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深化师范教育改革的路径思考
崔彦;近年来,我国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化师范教育,扩大师范生培养规模、提升培养质量、改革培养模式、强化政策保障,师范教育的地位作用不断彰显。但师范教育还存在培养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矛盾、师范生能力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矛盾、师范生服务欠发达地区意愿与欠发达地区教师需求的矛盾、师范生毕业从教现状与现有教师招聘制度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应从健全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优化师范院校结构、完善师范生课程体系、强化师范生实习实践、改革师范生从教机制、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入手,构建高校、政府和基础教育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参与的师范教育机制,建立与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相适应、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相匹配的师范教育体系。
“部省合建”政策运行机制及其问题:基于文本和访谈资料的分析
崔晓娟;朱绘杰;“部省合建”政策是破解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难题的重要创新举措。部省合建高校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中央政府、相关省级政府、合建高校、对口合作高校四方联动,协同合作、共同努力。采用文本资料分析和访谈调查法,在“部省合建”总体文本框架规定下讨论政策主体的统筹推进责任、主要责任、主体责任及政治与社会责任,总结部省合作推进机制、合建高校发展机制、对口高校合作机制,分析“部省合建”政策在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部省协同、经费支持、对口合作以及主体内生动力问题,基于实然发展问题提出理顺合建主体关系、聚焦关键给予政策支持、合力补齐发展短板、培优育强夯实发展基础的建议。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新构建
张欣;应用型大学肩负着培育应用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智的重要使命。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精准破解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的难题。但是,当前应用型大学在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过程中,机械套用既有模式的做法较为普遍,导致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主体、理念和制度层面的三重困境。文章分析了在应用型大学中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的现实困境,探寻优化策略与实践路径,通过明确“四化合一”的改革思路,探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升级改造,在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中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的新构建。

期刊简介
期刊名称: 教育评论
创办日期: 1985年
主管部门: 福建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省教育学会
刊期: 月刊
电话: 0591-87841955
国际标准刊号(ISSN):35-1015/G4
国内统一刊号(CN): 1004-1109
下载中心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