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25 03 No.309 3-16
中学生人工智能教育接受度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279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西部项目“大语言模型会话机器人支持的西北边疆乡村教师高质量教研研究”(XCA240326)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乌鲁木齐市第68中学;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Abstract):

一些资源支持和信任风险问题阻碍了学生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接受和使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工智能教育未来的发展。研究基于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模型构建了一个综合研究模型,解释中学生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接受程度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通过结构方程建模对研究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绩效期望在影响接受度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努力期望、促成因素、社会影响因素的影响其次,感知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小;课堂参与程度和课堂满意程度能正向调节中学生的接受度,但接受度的调节效应不受学段和性别的显著影响。

关键词(KeyWords): 人工智能;技术接受度;影响因素;UTAUT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A].2017-07-20.

[2]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课题组,江波.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南[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03):121-134.

[3]李树英.澳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经验、问题与未来举措[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04):41-46+54.

[4][7]方滢.初中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现状调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21:6、6.

[5][11]Venkatesh V., Morris M.G., Davis G.B.,et al.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J].MIS Quarterly, 2003(03):425-478.

[6][16]孟翀,王以宁.教育领域中的人工智能:概念辨析、应用隐忧与解决途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1(02):62-69.

[8]刘鹏飞,史宁中.论“学段”[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206-209.

[9]李政涛,罗艺.智能时代的生命进化及其教育[J].教育研究,2019(11):39-58.

[10]向葵花.中小学学生学习行为研究——旨在改进学生生活与发展状态的学习行为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05.

[12]王钰彪,万昆,任友群.中小学教师机器人教育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06):105-111.

[13]李世瑾,顾小清.中小学教师对人工智能教育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1(04):66-75.

[14]Akerlof G.A., Kranton R.E.Identity and the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s[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5(01):9-32.

[15]谢忠新,曹杨璐,李盈.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内容设计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04):17-22.

[17]周炫余,唐丽蓉,卢笑,等.中小学教师对智慧教育装备的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教育技术, 2021(03):97-103.

[18]姜怡.高中生学习动机发展模态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11):80-91.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633.67

引用信息:

[1]宁可为,陈勇,徐恩伟.中学生人工智能教育接受度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279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J].教育评论,2025,No.309(03):3-16.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西部项目“大语言模型会话机器人支持的西北边疆乡村教师高质量教研研究”(XCA240326)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